《乡土异闻录》
檐角残雪未消,我踩着吱呀作响的冻土回到荆楚故地。年关将近,那些蛰伏在钢筋铁骨里的游子们,大抵都如越冬的候鸟般南归了。我亦不能免俗,拖着都市里浸透的尘灰,作别了终日轰鸣的巨兽,回到这方被时光腌渍得发黄的故土。
乡间的风物,向来是极有趣的。阔别经年,那些原本镌刻在骨血里的景致,竟显出几分生疏来。倒像是被都市的浊流冲刷过,连记忆都褪了色。前日随亲族祭扫,在祖茔旁的荒坡上,忽见一座青砖小屋突兀地杵着,檐下悬着铁皮十字架,在冬日惨白的日头下泛着冷光。
这\"洋庙\"里正作着礼拜,诵经声混着楚地方言破窗而出。我走过欧罗巴的尖顶教堂,也见过南洋彩窗下的祷告,却从未见过如此\"土洋结合\"的景况。推门进去,满屋皤然老叟,皱纹里夹着虔诚,正用俚语唱着\"阿门\"。有位豁牙的老妪,把《东方红》的调子填了赞美诗的词,倒也别致。
展开剩余49%亲戚附耳道:\"此间乡民不识字,把《圣经》念作'洋黄历',圣歌不会唱,便拿革命歌曲充数。\"满座哄笑中,我忽觉这哪是什么教堂,分明是处乡野俱乐部。那些被儿孙遗忘的老人们,在此排遣着比隆冬更刺骨的寂寞。
离乡的游子啊,你们可曾见过这般\"不中不西\"的乡土奇观?当都市的霓虹灼伤了眼睛,不妨回望故里的炊烟。那里藏着最荒诞的拼贴,最鲜活的生存智慧。愿每个漂泊的灵魂,都能在变迁的洪流中,打捞起这些闪着微光的记忆碎片。
[1] 此处化用鲁迅《故乡》中\"苍黄的天底下,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\"的意象
[2] \"土洋结合\"借鉴鲁迅杂文中对中西文化碰撞的讽刺笔法
[3] 结尾处呼应《社戏》中\"真的,一直到现在,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\"的抒情手法
发布于:山西省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