峡口“收货郎”将有害垃圾送至暂存点。
每周三清晨,重庆市南岸区峡口镇的乡间小道上总会准时响起熟悉的吆喝声:“垃圾回收咯!”村民张民惠老人早早将分好类的废纸箱、塑料瓶、电池等装进编织袋,站在院门口等候“收货郎”的到来。“以前这些有害垃圾真不知道咋处理。”张老笑着说,“现在有专人上门收,不仅能卖钱,还能用积分换东西,咱肯定支持!”
过去,村里的生活垃圾多由村民自行处理。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普遍缺乏分类知识,往往将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混在一起,当作其他垃圾丢弃在垃圾箱,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。2024年11月,峡口镇创新推出流动代收服务,组建起一支由本地村民组成的“收货郎”回收队。
展开剩余63%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活动。
38岁的刘洋不仅是大石村垃圾分类指导员,也是“收货郎”队伍中的一员。每周三,他都会开着面包车穿梭在5个行政村之间,“废纸箱三斤二两,塑料瓶两斤半……”在西流村,刘洋一边过秤一边给村民核算积分。“这法子既改善了村里环境,又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和实惠。”刘洋干劲十足地说,“作为村里人,干这活儿特别有意义。”他还补充道,即便不在固定回收日,只要村民一个电话,他也会及时上门,“村里老人多,腿脚不便,我们年轻人多跑跑,服务好是应该的!”
峡口镇工作人员正在移交有害垃圾。
每月15日,峡口镇会将收集起来的有害垃圾集中移交至玉马路有害垃圾暂存点,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。这套“有偿回收+积分兑换”的机制深受村民欢迎。可回收物按市场价现金收购,有害垃圾免费清运。每次服务后,村民还能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。峡口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介绍,每次完成代收服务后,村民都能获得相应积分,这些积分可以换取香皂、肥皂、洗衣粉、围裙、草帽等日常必需品,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高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,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难题。
刘洋(右)协助站点工作人员处理有害垃圾。
峡口镇还依托位于大石村兰草拾肆里处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,定期开展知识普及活动。曾经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的村民们,如今都能准确区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。“收货郎”的吆喝声不仅带来了便利与实惠,更串起了峡口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图景——环境更整洁,生活更美好,村民参与环保的热情日益高涨,共同守护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。
上游新闻 包靖 摄影 钱波
发布于:重庆市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